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乌兰浩特市 > 乌兰浩特市新闻 > 全国人大代表刘亚声在农牧民家门口建ld

全国人大代表刘亚声在农牧民家门口建ld

发布时间:2021/5/29 2:25:12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http://m.39.net/pf/a_4321506.html

图为刘亚声在工作岗位上。受访者供图

  “我提议在农牧民家门口建‘’,医院的急救能力。”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亚声谈及自己的提案掷地有声。   内蒙古横跨东北、西北、华北三大地区,地广人稀,乡镇医院距离较远。“因此,农牧区医疗机构具备一定的急诊急救能力,以应对突发的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让刘亚声明确,基层急救能力亟待加强。   刘亚声给记者讲述了一个让她印象深刻的急救故事:医院科室收治过一名39岁的农村男患者,诊前一周反复出现胸痛,医院,便找村医就诊。村医诊断为劳累,给予患者口服止痛活血药物。之后患者症状加重,开始意识不清。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刘亚声。受访者供图   “患者家属拨打医院的急救,延误了1个多小时,导致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出现心脏骤停危及生命。”刘亚声说,这名患者如果能在家门口得到急救,就可以避免由心梗引起的高死亡风险。   “不能把急危重症患者都‘积压’医院。”刘亚声建议,每年应当定期对基层医生培训急救意识和危重症救治能力。   通过医共体,医院的医生下沉到社区、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进行有针对性的急救知识培训指导。“建立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保证急危重症能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刘亚声向记者详细阐释道。   刘亚声发现,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急诊急救意识,急救能力几乎为零。“如果在社区卫生中心或卫生院疫苗接种时或就诊过程中突发急症,等待‘’接诊往往会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就诊人群的增加,基层医疗机构接诊急重症患者的几率将日益增大。急救设备的配备是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急救工作的必备条件,加强基层医护队伍建设,更是保证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有高质量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保障。   刘亚声以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为例介绍,该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服务的居民少则人,多则达五六万人。   据粗略统计,年,乌兰浩特市社区卫生中心接诊人数少则千人次,多则2万多人次;乡镇卫生院平均门诊量可达人,住院患者多达人,患者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诊疗责任,对于急危重症的识别和救治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加强基层医疗人才的定向培养刻不容缓,加强医共体、医联体建设,才能为其不断学习培训提供有力保障。”刘亚声认为。   在刘亚声看来,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不断落实,基层首诊也将不断推进,医院的急救能力,是为患者减负,也是为健康中国加码。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赵静审核:姚长德侯倓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兴安广播电视台”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lanhaotezx.com/wlhtsxw/9686.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