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万世师表耀古今
慢慢的读,细细的品,越读越感到它的精深,越读越感到它的博大,越读越感到亲切。因为读着读着仿佛置身其中,和他们一起对话,与他们一起讨论,共同探讨起居饮行,着装搭配,待人接物,礼乐祭祀,治国理政。对话中,时而琐碎,时而博论;时而亲切舒缓,时而义愤填膺;时而家长里短,时而家国情怀。让我们仿佛走进了孔子平凡而又伟大的,尤其内心的那种波澜壮阔的,永不停歇的,一个入世为民的儒者的一生。
读后掩卷,不禁慨叹,这绝对是一部堪称世上唯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旷世奇书,使我更加信服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一留传千古的说法。
读了十三位校长的读书心得,各位校长从为人、交友、处世、修身等多方面阐述得非常深刻,我从管理的角度谈谈读《论语》的一点心得。
如何管理,孔子的第一观点就是爱民,体察民情。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这句话实际就是告诉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才能让下属心甘情愿的跟着自己。而且这几个观点全都围绕一个对象,那就是“人”。只要管理者以“人”为本,团结和组织领导好每一个人,那他就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尤其是“使民以时”,孔子在告诉我们,在用人的时候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用到什么程度是最恰当的。尤其是教育工作中对教师的运用,不能使教师长时间,超负荷的劳动,否则很容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对学生更是如此,我们的学生出现厌学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到“使民以时”,大量的,重复的,机械的,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讨厌上学,厌倦了作业。如果师生都厌倦了,怎么能提升教学质量呢?
孔子关于管理的第二个观点是“以德服人”。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认为一个管理者只有具有良好的德行才能使下属归顺,服从于自己的管理。就像天上的北极星一般,受到满天星辰的拱卫。要做到以德服人,还需要强调个人的人格魅力。作为领导者除了应当有明确的目的外,还应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以及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让他们自愿跟随你奋斗甚至是牺牲。
总之,以德服人是孔子一贯的政治主张,也是做好管理者的大智慧。其实“德”的具体内容就是儒家提倡的仁义。如果作为管理者施行仁义,必然会带动周边的人成为有为有德之人。这种以道德的力量进行的管理是较为完美和谐的方式。关于“为政以德”在《论语》中随处可见。比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比如季康子问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都在理政当中施以仁,以仁德之风拉动社会良好的风气,用正气压倒歪风邪气。所以,在管理中我们首先要树立正气,激发士气,营造生气,才能使你能管理的单位赢得浓厚的人气。
孔子关于管理的第三个观点是“信”。《论语》中子贡与孔子有一段对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从这一段论述我们看到在治国理政中,孔子把取信于民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回顾历史,任何一个朝代的兴起,任何一个政权的确立,必须有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急人民所需,想人民所想。解放战争中关于土地政策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我们共产党一个土地大纲的颁布,就是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需,让人民看到了共产党真正是为人民打天下,信守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宗旨,从此,天下人心归一。因此,才对国民党统治形成了摧枯拉朽的雷霆万钧之势,使解放战争在短短的三年之内就取得了全面的决定性胜利。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如此,那么一个单位,一个集体也同样如此。要取信于民,要一切为群众着想,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因此,要时时牢记有若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孔子管理的第四个观点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论语》中孔子多次论述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先之劳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等。古代先哲们倍加推崇孔子的“先之”“劳之”“无倦”,最著名的是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之”“劳之”“无倦”不仅仅是古先哲的从政原则,就是在今天对我们管理者也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想在前,做在先。所谓“领导”,就是要在思想上引领,在行动上示范,引导。在具体工作中和群众一道“撸起袖子加油干”,唯其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好领导。
孔子管理的第五个观点是人才难得,量才适用。《论语》中哀公和孔子有这样一段对话,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什么意思呢?哀公问孔子:“我怎么才能使老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不正直的人之上,则百姓就服从了;否则,百姓就会不服从”,这就体现了孔子任人唯贤的观点。用对人,用好人,用有贤能的人才能推动事业的发展。
考察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屈指可数的几个盛世都与重用贤才有关系,以唐玄宗为例。唐玄宗任用姚崇、宋璟、韩休、张九龄为相,创造了历史上的“开元盛世”。后来,他任用擅玩权术的李林甫和杨国忠为相,造成了“安史之乱”,几乎葬送了唐王朝。所以,用人是管理的关键所在。所以《论语》中说“舜有臣五人天下治。”
那么,怎么用人?季康子向孔子问出同样的问题,季康子问:“仲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在这段话中,孔子对仲由之办事果断,端木赐的通达,冉求的多才多艺,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希望季康子能够人尽其才,将他们安排到最合适的位置,以便让他们的优点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说到底,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人才的浪费,这对于优秀的管理者而言非常重要。因为只有透彻的了解,才能针对某项特定的工作选出最适合的人选,让最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事,做到“人得其位,位得其人。”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今天得之皮毛,述之大家,请书友们斧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