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1期《嫩水达斡尔》杂志“嫩水之畔映山红”
故乡的冬天寒冷而漫长。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冬天里,新鲜蔬菜是饭桌上的奢侈品,土豆、酸菜和萝卜这个“老三样”是我们日常饭桌上的主角,能吃上一顿干豆角,是难能可贵的享受。在那个年代,干豆角是冬天,甚至是过年最好的菜肴。即便今日,虽然冬天也能买到新鲜豆角,但反季的豆角失去了豆角的原有风味,可以说是食不知味。然而晾晒后的干豆角,却保留着豆角那独特的味道。
婆婆是居家过日子的能手。她家的菜园子很大,种着各种蔬菜,尤其是豆角每年收成都很好,心灵手巧的婆婆摘下鲜嫩的豆角晒成干豆角,是她的拿手绝活。岁月的流转,慢慢的,除了我们几个妯娌和大姑姐都传承了婆婆的这门手艺。
有一年,女婿的单位要招待北京的客人,客人特意提出要尝一尝我们当地的干豆角。据说,客人吃了三嫂的干豆角,个个赞不绝口。不曾想老敖家的干豆角居然惊艳了北京人的味蕾。去年大年初二那天,远在英国的侄女用故乡的干豆角招待英国朋友,他们频频竖起大拇指呢。老敖家的干豆角出国了,还受老外们的欢迎!
老敖家的干豆角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除了精湛的工艺,豆角的选择十分关键。不是什么豆角都能晒出好的干豆角,有的品种晾晒后会失去原有的风味。婆婆在世时,园子里种的豆角品种,就是专门用于晒干的。这个品种的豆角,鲜吃时易煮且口味鲜嫩,晒干后还能保留这份鲜嫩。村里人得知后每年都会去婆婆那里求得种子回去自己种。现在婆婆不在了,慢慢的这个品种已经绝了根,但我们仍然会重视豆角的选择。
生活中有些细节演变成“仪式”,蕴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尊重,仪式感充满着幸福感。削豆角已经成了一种“仪式”。
三嫂削豆角,那是轻车熟路,她会边看电视边削着豆角,还会一边与家人、朋友聊着家常,一边手中不停的削着豆角。顿时温馨和着豆角的清香在屋子里弥漫着,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豆角削得又细又长又均匀,一点不带断的。真可谓一举两得。我们很好奇,她却说削豆角的时候根本用不着看,全凭手的感觉,真是跟着感觉走啊,令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豆角削好后,开始挂起来。挂在阴凉通风的窗上,垂直倾泄而下,俨然是一幅绿色的窗帘啊!这一帘绿色垂挂在窗前,也垂挂在心中。展示着老敖家精湛的手艺,充满了家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一夜之间豆角就干透了,豆角削的越细,干的越快,更能保持豆角的碧绿。这一帘的翠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平添了一份淡淡的诗意,又或宛如一帘幽梦,窗里窗外都是甜美的回忆。
豆角干透后,打捆收尾,像极了一捆捆绿色的毛线,以前每年要晒50斤左右的新鲜豆角,供一家人吃一冬,到来年新鲜豆角下来。现在食材丰富了,但干豆角仍然是人们推崇的稀罕物,也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特色美食。所以,家人晾晒干豆角的传统一直保留至今。
记起那些大雪封门,只有土豆白菜的日子,炖一锅羊排干豆角,热气腾腾,顿时满屋子弥散着豆角那特殊的清香味,吸引着一家人围坐餐桌前,大饱口福,笑语满堂。真是最简单最踏实的幸福啊!
炒一盘干豆角丝,烙上薄饼卷起来吃,那可真是相得益彰,是不是看着都让人垂涎欲滴啊!还可以把干豆角用开水炒一下剁成馅包饺子吃,吃得满嘴留香。
这些干豆角做成的佳肴,不仅是一种味道——妈妈的味道,幸福的味道;还是一种情结——萦绕在心中的故乡的情结。
正所谓,细节体现精神。而精致则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它不仅仅是对自己也是对家人的一种生活态度。懂生活,会生活的人,很普通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诗。在削豆角,晒豆角及用晾晒的豆角烹制美食的过程中,融进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热爱,这如丝般的干豆角中渗透着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婆婆的精湛手艺,更是传承了她老人家热爱生活,热爱家人的生活态度。
作者简介:乌云其其格,笔名:智,女,蒙古族,年11月生于乌兰浩特,原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退休后住呼和浩特市,爱好写作。是敖拉哈拉雅尔塞莫昆家四儿媳。孝永,笔名:筱咏,女,达斡尔族,年07月生于内蒙古原海拉尔市,退休前系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退休后住北京市,爱好写作。是敖拉哈拉雅尔塞莫昆家三儿媳)
(《嫩水达斡尔》杂志,黑龙江省达斡尔族研究会主管,齐齐哈尔市达斡尔族学会、梅里斯达斡尔族学会主办,主编张振华,投稿邮箱:zhenh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