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花香小镇”一角中国经济网记者年巍/摄“原来在村里,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房子也是破破烂烂的。现在的路是柏油路,墙是红砖的,家家都有一个美丽的小庭院。”近日,中国经济网记者来到距乌兰浩特市区9公里的义勒力特嘎查,李德生书记讲述了嘎查如何变成“花香小镇”。前些年,整个嘎查有户人,其中90户人是贫困户。大多数村民只能以种地为生,可是义勒力特嘎查耕地资源匮乏,人均只有3亩多地,加上水田只有不到5亩,所以当地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仅能够达到温饱。近年来,义勒力特嘎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民族团结、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的软件基础,绿树成荫、溪水潺潺的生态优势,还有交通便利等硬件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成为了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后花园”。年,“花乡小镇”开始接待游客之后,越来越多的游客闻“香”而来。“开心农场刚筹建的时候,很多村民持观望的态度,不敢尝试,这时候我们党员干部带头流转土地,同时也耐心为群众讲解,最终共流转50户、亩耕地,建起了开心农场。”李德生向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很多村民成为了导游,把自家的农畜产品推广成了景区的畅销商品,而传统的水稻种植业、设施农业、林果业等也得到了良好发展契机。比如,采摘大棚从年的2个发展到30个,采摘品种多达16种,游客在不同的时节会有不同的采摘体验。旅游小巴和旅游观光自行车中国经济网记者年巍/摄说到脱贫致富,村民辛天喜很有感触。“我原来只是一个农民,种了20多亩地,再加上平常做点零活,每年只有1到2万的收入。”村民辛天喜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随着“花香小镇”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很多游客反映这里光有吃喝不行,也应该有点玩的东西。为此,他购买了一些旅游观光自行车,这样就可以满足游客在小镇里浏览观光的需要。“现在正常情况下,一年能有10万左右的收入。未来我还想打造网红桥、攀岩等项目,希望两年内能实现这个梦想。”据介绍,村民人均收入已经从年的1.25万增加到年的2.08万。物质生活走向小康了,精神生活自然要努力向小康看齐。“一到晚上,村里的老人都出来跳广场舞,大家心情特别好。孩子们看到了,也很高兴。”村民吴玉芝谈及村民的精神面貌变化,感受最深刻。以前,大家都是靠打牌和闲聊来打发时间。现在,每家每户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整天忙活接待游客。“我们村以后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今年5月末至8月,我们已经接待了游客超人次。”李德生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目前我们的产业还不够大,旅游项目还不够齐全,冬季没有旅游项目。下一步,我们要发展冬季旅游,打造民宿一条街,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中国经济网记者年巍张相成)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花香小镇这样念好
发布时间:2024/4/4 18: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