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在文物鉴定方面先后发生了几件事,都与古代文物上出现简体字而被判断或质疑为新造赝品或后世仿品有关。经办人受年龄、阅历、经验和文化知识的限制,无法理解古物上为什么会出现简体字,怀疑是造假者露了马脚,因而做出否定的判断。有许多建国以后出生的人,脑海中有个固定的观念,那就是简体字是年《汉字简化方案》公布之后的事,简体字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时期不是太可笑了吗!
1、带有简体字的皇帝圣旨金牌
年,我国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索伦镇索伦屯一对姓李的夫妇在洮儿河挖取沙石,无意之中发现了一块带有圆孔的金属牌。夫妇俩回到家,随手将金属牌扔在杂物筐里。年,做了3年生意的儿子李献功血本无归,还欠下了近2万元债务。这时,他重新找出那块金属牌,想找人卖点钱重整旗鼓。经人鉴定,此金属牌乃元代之物,牌面的八思巴文字意为“皇帝圣谕,不可侵犯。若不尊从,定罪处死”。然而牌端的圆穿缘上錾刻“张字九十六号”6个汉字,其中“号”字系“號”字的简体字,因而此牌的真实性遭到质疑。幸有老教授识别文物,高价收购,捐给国家。后有专家论述称,元代曾大量使用简体汉字,其中包括这个远在唐代初期就已经有了的“号”字(出自敦煌的唐写残本《沙洲图经》,原件现藏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编号为:P),唐代人用得,元代人何以用不得?
图一、有两行八思巴文的穿孔金牌(正反面)
图二、牌端圆穿缘上錾刻“张字九十六号”6个汉字
2、清代小说中就曾使用简体字
有人大惑不解,认为这可能是十分偶然的事,因为简化汉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事,元代不可能出现。真是这样吗?事实上,简化字在建国前就已应用。比如“一個人”、“两個人”的“個”,年以前就曾写作“个”。至少,前清时期就已经使用简化汉字了。倘若不信,请看晚清文学家吴硏人的作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就有“时、讨、诗、付、汉”等简体字。再请看下图,比吴硏人作品更早的清乾隆二十五年(年)《红楼梦》手抄本,书中就用了简体字(铁、过、这、坏、听、劝、体、宝、难、礼、爷、边、问,等等),这就更加说明问题:
图三、大清乾隆二十五年《红楼梦》手抄本中的简体字(2-1)
图四、大清乾隆二十五年《红楼梦》手抄本中的简体字(2-2)
3、《警世通言》中有许多简体字
或许,你会认为,手抄本毕竟是手写体,正式刊印的书籍则不然了。那么,请再往前看,明朝末年文学家冯梦龙(公元-年)撰集的著名小说“三言二拍”之一《警世通言》是正式刊印的,其中也曾发现有许多简体字,如图所示。
图五、明末冯梦龙小说《警世通言》中有简体字
了都管、干办、虞候、押番一干人等,出了钱塘门,过了石涵桥、大佛头,径到西山灵隐寺。先有报帖报知,长老引众僧鸣钟擂鼓,接郡王上殿烧香,请至方丈坐下。长老引众僧参拜献茶,分立两傍。郡王说:“每年五月重五,入寺斋僧解粽,今日依例布施。”院子抬供食献佛,大盘托出粽子,各房都要散到。郡王闲步廊下,见壁上有诗四句:齐国曾生一孟尝,晋朝镇恶又高强。五行偏我遭时蹇,欲向星家问短长。郡王见诗道:“此诗有怨望之意,不知何人所作?”
上图中简体字不少,与现代简化汉字形体并不完全一致。仅其中“有诗四句:齐国曾生一孟尝,晋朝镇恶又高强。五行偏我遭时蹇,欲向星家问短长。”中就可见“齊國曾”“甞”“晉”“惡”“遭時蹇”“問”等字的简体字。画红圈处有“錢塘門”三字的简体字。
4、西彩石石鼓铭文中有简体字
山东济南西彩石村的石鼓,是元代立于大隅头的一座墓塔上的一截鼓状构件。其第三组铭文中,有一个简体字“刘”,而不是繁体字“劉”。说明远在元代就有了简体字。
5、泉州弥陀岩石雕立佛碑文中的简化字
泉州市弥陀岩有一尊石雕立佛,刻于元代,富有艺术价值,是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那里有一方元代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的石碑,记载了当时重修弥陀岩的经过。1977年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进行经常性检查重点文物保护情况时,发现这方碑刻的文字书写大量使用简化汉字。全碑字中就有30个简体字,例如:弥(彌)、岩(巖)、尔(爾)、宝(寶)、灯(燈)、实(實)、吴(呉)等等。由此反映出元代简化汉字广泛使用的历史事实,因而该石碑是考查我国汉字简化演变史的一件有价值的文物。
6、金代大铁钟铭文中的简体字
年9月3日,《陕西日报》曾报道过一个新闻,陕西渭北澄城县发现了一口距今多年的金代大铁钟,钟体铭文中有个简体字。删除重复使用的共计59个,如:济、荣、坚、张、颉、场、帧、蟮、取、弥、釉、嬗、谕、醮、占、盟、拢、等等。
图六、金代大铁钟铸于金明昌三年(公元年)
7、瓷器底款上的简体字
明代瓷器底款中“大明天啟年制”的“啟”字,也有简化为“启”字者,与现今简体字相同,因而很容易蒙受不白之冤,被断定为现代仿品。实际上这个简化的“启”字,成书于西汉的《尔雅》、《方言》和东汉的《说文解字》中。以上三种书籍都曾收录有简体“启”字。甚至在唐代敦煌变体写本中也有简体“启”字。还有,江西吉州窑是宋代最具特色的著名民窑之一,其中生产的瓷枕上有“舒家记”等印记,其中的“记”字为简体字。看来,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曾应用过简体字。
不仅在瓷器上有简体字,在瓦当上也有。在南北朝之东魏、北齐时期的瓦当上发现有礼、朴、兴、总、国等简体字。南北朝时期还远在隋唐以前呢!
8、那么,简体字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流行,什么时候由政府下令推广使用的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汉字简化的主要历程,就会得出结论:简体字并非始于当今。
1)首先提倡自觉简化汉字的是清末教育家陆费逵。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首倡简化汉字。
2)年,新文化运动先驱者钱玄同,在《新青年》第七卷第三号上发表了《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鼓吹汉字简化。
3)5年,当时国民党掌权的国民政府曾颁布过《简体字推行法令案》,并由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但经不起保守势力反对,不久便宣布作废。请看下图:
图七、5年颁布的《简体字推行法令案》(来自凤凰网)
图八、民国时期公布的简体字表(来自凤凰网)
4)年台湾当局又曾推行简化汉字,但不久再次失败。无数事实证明,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推行的汉字简化获得成功,功在千秋万代。但是,并不意味着以前没有推行过或没有流行过简化汉字。
5)元朝政府虽然没有颁布过简化字方案,但是实际使用的简体字竟然比现在的简化字数量还多得多。据资料显示,以年新版《简化字总表》为准,从《草表》第一表、第二表中选取个字头,进行现代简化字研究,现行简化字始见于元朝,共72字,占简化字的18.36%,加上元朝之前的宋(金)、隋唐、魏晋南北朝、秦汉、先秦的简化字,共字,占现行简化字的56.18%。该文中提的“元帅”的“帅”字,见于元代《古今杂剧三十种》、《全相三国志平话》上;同样“香炉”的“炉”字,最早出现在宋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圣弟子”的“圣”字,最早见于元代刊行的《古今杂剧三十种》中。明清两朝政府在汉字简化方面虽有倒退,但民间仍旧大量使用简体字。
6)年11月8日邹晓明、康信中二位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汉字简体字在九百年前就出现》一文,指出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手书《昼锦堂记》碑刻,上面有13个简化汉字。
再往远处推敲,唐代长沙窑陶瓷绘画题材广泛,有花草、飞禽、奔鹿、人物等,还有以题写诗句为纹饰的,诗句隽永和朴实同在,书法潇洒与稚拙共存,是传世难得的唐诗和唐代书法的结合,其中也不乏简体字。
古代书法作品中有简体字是不稀奇的。从元代赵孟頫的行书,甚至向上追溯到东晋王羲之的行书,其中都有许多简体字(扬、为、时、东、资,等等)。这是当代书法家们都熟知的,恕不一一。可以说从汉简到唐诗,都有不少简体字出现。例如,在汉代简片、帛书、石碑上反映出来的,就有“时、门、师、万、为”,以及“离、汉、号”等多达62个简体字。简而言之,从汉简到唐诗都有简体字。
7)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秦朝丞相李斯制订小篆,用以统一六国文字。就某种程度而言,小篆和后来出现的隶书,都是对大篆文字的简化。例如“风”字、“京”字等等。详见下图:
图九、“风”、“京”二字在大篆、小篆和隶书中的写法演变
专家研究表明,汉字远在甲骨文时期就曾在一定程度上不断简化。不过分地说,几千年来,汉字一直处在简化历程中,并且所有的简化方法都能在甲骨文中找到依据。并不是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之后才开始有简体字。况且简体字也不是凭空臆想之物,而是对历史上流行多年的简体字的梳理、承认和推陈出新。海内外不带政治偏见的有识之士,都承认简化汉字对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任何“退简还繁”的主张和做法都是一种没有出路的倒退。
10、怎样看待古代文物上的简体字
以简化汉字辨伪,不是鉴定的主要方法,只是一种辅助的、次要的手段。认为文物上凡是带有繁体字的都是真品,凡是有简化字的疑为赝品,那就可能委屈了一部分真品,变宝为废。因为鉴定就是要根据各方面因素去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得出综合性的科学的结论。仅凭他人一家之言而轻率做出结论,听风就是雨,这是一种浅薄之举。而鉴定人员对汉字发展史的知识素养不足,却敢一言以蔽之“带简化字的就是赝品”,这是良莠不分,“连人带鬼一齐砍”,是无知加武断。这些做法是实在要不得的。
文物鉴赏是一门综合学科,需要很强的知识功底。仅靠单纯的某科某类知识或老经验,很难对文物进行准确的鉴定,更谈不上欣赏了。比如对古代玉器的鉴赏,除了要根据材质、器形、纹饰、工法、包浆、沁色进行判断外,还要掌握一些“背景知识”,比如古人何时席地而坐,何时坐上椅子;各朝服饰的区别等等。文字知识也相当重要,铭文和款识对于断代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忽略了这些,鉴定人就会犯“关公战秦琼”类的错误。
那么,如果真的遇到带有简体字的赝品怎么办?回答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如同遇到带有繁体字的赝品一样。
总之,不能仅凭文物上出现一个或几个与繁体字不符的简化字,就简单地否定了它的真实性,使自己失去了纳真的良机,而将珍宝贬低成垃圾。为了防止判断失误,收藏家们,尤其是鉴定师们要不断地学习研究和吸取他人经验教训,不断提高鉴赏水平和判断能力,切忌固步自封。
参考文献
1、CCTV年10月23—29日《人与社会》系列节目:《守护国宝》之《非常金牌》上、下集。
2、因特网《大清乾隆二十五年《红楼梦》手抄本中的简体字》
3、因特网《简化字的老祖宗——元朝简化字》
4、陈泗东:泉州弥陀岩的一方元代简体字石碑,《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年1月
5、《收藏拍卖导报》年8月19日报道:《简化字古已有之》,刘爱群(江苏).
6、《中原文物》杂志年第4期,“邺城考古调查和钻探简报”
7、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甲骨文字形简化问题研究》(卢佳),年5月1日
8、权伟新:《近代中国汉字简化历程》,时间:-11-15,来源:辛亥革命网
图文选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