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观看视频
我的美丽乡村
新年特别报道: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
(乌市篇)
进入隆冬时节,在很多的村庄或嘎查,大家伙都在忙活着一件事,为过年做准备,为来年做打算。通过艰苦的努力奋斗,我盟所有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千村万落气象一新,千家万户的日子更有奔头。不久前结束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未来五年要通过防止返贫发展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在全盟率先退出贫困旗县行列的乌兰浩特市,继续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中作示范、带好头,迈出了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的新步伐。
老张名叫张国才,是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稻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他的养牛产业越来越好了。冬闲季节老张也闲不下来,每天赶着吃饱喝足的奶牛遛弯消食。
踏实肯干才能过上好日子。年,张国才利用扶贫资金购入了7头牛,靠着起早贪黑的卖牛奶,加上卖牛犊的收益,年顺利脱贫摘帽。昔日的贫困户实现了发展有产业,住房安全有保障,对今后的生活也充满了信心。
张文才的生活变化只是一个缩影。截至年末,乌兰浩特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已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年的6.6%下降至0,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由年末的元增长至元,31个重点贫困嘎查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于年7月27日正式退出自治区贫困旗县。
脱贫摘帽只是新起点。巩固脱贫成果,带动农牧民增收,乌兰浩特市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子。
凭借着“兴安盟大米”的品牌优势,乌兰浩特市的水稻产业逐渐形成了新的发展格局,不仅将草原与大米紧密相连,还在草原上架起一座乡村振兴和脱贫致富的桥梁。
眼前的这片土地共有亩,颗粒归仓后的稻米全部送到了一路之隔的加工车间。在乌兰哈达镇混都冷嘎查东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打工的农民蒋孟,曾经是建档立卡户,通过土地流转,在合作社打工,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去粗放的传统农业逐渐被追求优质稻米的精耕细作所代替。在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伴随着大米加工设备的轰鸣声,一袋袋加工好的大米正源源不断的从流水线输出。该加工车间日加工量可达百吨,年加工能力近3万吨左右。
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所在的三合村,现在已是全盟有名的水稻之乡。三合村有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也从刚开始的6户,发展到现在的多户,年,草原三合品牌签约农户户,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合作社内种植户每年每户增收近两万元。
高大鹏是乌兰哈达镇三合村农民,原来是靠天吃饭,自从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现在他是产业工人,拿着每月元的工资,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还新接了一辆轿车。这一切,离不开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如今,该区域内的大米加工车间、仓储车间,打糕加工车间、泡菜加工车间、米酒加工车间、兴安盟大米博物馆等工程也在陆续规划建设中。通过将“水稻+”产业链延伸,结合“旅游+”,打造体验式、互动式、花园式的工厂。
乌兰浩特市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处在北纬46度“寒地水稻黄金带”。优质的水源、肥沃的土地、纯净的空气和充足的光照,成就了乌地区大米的有机绿色和丰富营养。
今年秋季,义勒力特镇农民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一季稻。位于义勒力特镇的乌兰浩特市明武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进入了生产旺季。合作社理事长杨明武生产、销售两手抓的同时,还马不停蹄的把年的水稻品种确定下来,准备从正月初五开始,与当地农民签订单,订购优良的种子。
从开始的几万亩增加到如今的十几万亩,乌兰浩特市对水稻种植有了新的认识。
脱贫攻坚初战告捷,乡村振兴东风浩荡。近年来,乌兰浩特市深入落实“两米”“两牛”工作部署,“一带四区”百里兴安稻海产业观光带成效初显,全市优质玉米种植比例进一步提高,玉米产业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同时重点打造稻花村等10个乡村振兴重点嘎查村,义勒力特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市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我们要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希望的田野绘就收获的金色。
记者:许志红孙雪陈晓明黄炎
编辑:格日勒
审核:侯倓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兴安广播电视台”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