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春秋战国时称为蓟,是周天子同姓王族召公奭的封国—燕国的都城。汉武帝时设幽州刺史部。东晋十六国时期,燕王慕容俊趁后赵(十六国之一,北方大国)内乱,武悼天王冉闵大杀四方之机,南下攻入中原,建立前燕,定都于蓟(今北京),后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唐朝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史思明僭称燕帝,以范阳(今北京)为燕京,燕京之名自此始。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辽太宗耶律德光建幽州为南京析津府,兼称燕京,立为王朝陪都,并作为南京道的首府。
北京的前生,与西安、洛阳甚至南京、开封相比,并不耀眼。直到公元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大名鼎鼎的金兀术之侄)效法魏孝文帝全盘汉化,从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市阿城区)迁都于汉地的燕京。这位雄心勃勃的金朝皇帝,“以燕乃列国之名,不当为京师号”,不足以君临天下,遂去燕京之名,改称中都大兴府,北京首次成为中国正式封建王朝的都城,从此拉开了北京八百多年建都历史的序幕。闻名世界的卢沟桥便是兴建于金朝的中都时代。北京卢沟桥蒙古灭金后复称燕京,设立燕京行台,作为统治中原汉地的最高行政机构。至元元年(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又升燕京为中都,至元四年(年)定都中都。至元八年(年)忽必烈正式建国号为元,次年(年)改中都为大都。公元年,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北京正式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同时也是地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名义上的首都。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于南京应天府(今南京市),大都降为北平府。明成祖朱棣经过四年靖难战争夺得皇位,于永乐元年(年)正月,将其原先封地燕王府所在的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相当于省,辖境即今天的京津冀地区)改为北直隶,北平府(府相当于地级市)改为顺天府,称为北京顺天府,以首都居于北方而得名,作为明王朝的陪都,今日北京之得名肇始于此时。永乐十八年(年),庚子年,这一年的中国,交阯战事陷入僵持、唐赛儿起义山东大乱、六月北京地震;这一年也是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一年,北京皇宫全面落成,十一月永乐皇帝以迁都北京正式诏告天下。今天的北京以北京之名作为全中国的首都,始于斯时,迄今已六百年矣。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清两代及民国初年的中国首都。年,京师顺天府改为京兆地方,直属中央政府。年,北伐军攻入北京,北洋政府倒台,南京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并入河北省。年9月27日,北平改名为北京,设为中央直辖市,成为新中国的首都。简称:京。来源于全称中的“京”字,即为都城之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天津市天津之眼天津地区,金元时称南北运河交汇处为直沽,在今天津狮子林桥一带,为天津聚落兴起之始,因是漕运要地,后设津海镇,元朝时还有大直沽、小直沽之称。明惠帝建文二年(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运河南下与建文帝争夺天下。后为纪念在这里起兵渡河,朱棣即位后命名为“天津”,意即天子渡口,并设立天津卫,隶属河间府静海县。明朝末年,多事之秋,先是日本侵占朝鲜觊觎中国、再有后金崛起白山黑水之间,东北边防频频告警,为“外防海口,内护神京”,应对海上威胁,明王朝专设天津巡抚以加强海防,辖渤海沿岸的河间府及周边地区,天津成为准省级行政区的中心。自此,天津的地位日渐显要。清朝升天津卫为天津州、天津府,清末为直隶省省会及北洋大臣驻地,继而成为北洋军阀和北洋政治势力的发源地,“北洋”一词在某些语境下也成为了天津的一个别称,今日天津大学的前身即为北洋大学(现在天大校徽上仍有“北洋”二字)。民国初年仍为直隶省省会,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后,河北省会在北平、天津和保定之间多次辗转。新中国成立后,天津被设为中央直辖市。年至年间,又成为河北省省会。年天津复设直辖市至今。
简称:津。来源于全称中的“津”字,即为渡口之意。朱棣老爷子一人贡献了两个直辖市,手握中国两大直辖市的冠名权,很奇怪他的名气为什么相对那么低。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天津南开大学校训河北省承德滦平金山岭长城
大禹开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河北地区即属于冀州之域。战国时,属于燕国和赵国两个大国,故河北又称为燕赵大地。汉武帝时,河北中南部属于冀州刺史部,北部属幽州刺史部。唐朝贞观年间设河北道,因位于黄河以北而得名,河北遂成为政区名称;安史之乱后,河北三镇的范阳镇、成德镇、魏博镇等藩镇节度使,继续与唐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成为事实上的割据势力,长期游离于唐朝本土之外,形同外国。北宋设河北路,后析为河北东路、河北西路,东路治大名府(今大名县),西路治真定府(今正定县);金朝沿袭宋制,设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元朝直属中书省。明朝属北直隶及万全都指挥使司,东北和西北方向分别是屏翰京师的九边重镇—蓟州镇和宣府镇;明宪宗成化八年(年),以畿辅地广,北直隶以居庸关为界分治,居庸关以东属顺天巡抚(驻遵化)管辖,居庸关以西属保定巡抚(名为保定巡抚,实际驻真定,即今正定县)管辖,明末又增设天津巡抚。清朝及民国初年为直隶省,清代直隶总督是京津冀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负责拱卫京畿,被视为疆臣之首。年,北伐军占领直隶省,北洋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回东北,南京国民政府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因位于黄河以北,又以唐朝河北道、宋金河北路而得名,为河北省名之始。年,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往石家庄。简称:冀。禹开九州,河北属冀州之域,所以简称冀;清代及民国初年为直隶省,简称直。河北之名,源远流长,而河北省出现则相对较晚。现在,河北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作为东部沿海省份,年人均GDP居全国倒数。或许,孕育了两个中央直辖市,对燕赵大地的主体河北省来说,却未尝是什么幸事。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九歌-云中君》(战国-屈原)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唐-韩愈)山西省大同云冈石窟周朝时,山西属于周武王姬发三子唐叔虞的封国—晋国。战国时,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山西始有三晋之称。汉朝设并州刺史部。唐朝为河东道、北宋为河东路。金朝,由南至北分设河东南路(治所平阳府,今临汾)、河东北路(治所太原府)、西京路(治所大同府),也构成了三晋式的地理政区格局。元朝直属中书省,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明初置山西行省、后设山西布政司,因位于太行山以西而得名,山西遂成为政区名称。清朝正式称为山西省。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之美誉。简称:晋。因周朝属于晋国领土,所以简称晋。别称山右,因在太行山以右(西)得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唐-王之涣)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为蒙古族聚居地区。蒙古,源于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室韦,始见于《旧唐书》,称为“蒙兀室韦”,此时内蒙古地区属于唐朝单于都护府管辖。宋宁宗开禧二年(金章宗泰和六年,公元年),南宋权臣韩侂胄对金国发动北伐,金军无暇北顾,成吉思汗乘机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至元八年(年),成吉思汗之孙、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并统一中国。元朝灭亡后,元顺帝率残余势力退回漠北,史称北元,后分裂为鞑靼和瓦剌。清军入关前后,次第征服内外蒙古,内蒙古为“内札萨克蒙古”的简称,札萨克蒙古语意为“执政官”,指归附清朝较早的漠南蒙古各部,由理藩院管辖。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没有统一的行政区划,分属察哈尔省、绥远省、宁夏省、热河省、黑龙江省。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首府驻乌兰浩特;年11月自治区首府迁治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年自治区首府由张家口迁往归绥,并改归绥为呼和浩特。
简称:内蒙古。车辆牌照上简写为“蒙”。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二、东北地区辽宁省沈阳故宫战国燕及秦朝时始设辽东郡、辽西郡。汉朝属于幽州刺史部。东晋末年属后燕。后燕衰落后,辽东地区在南北朝直至隋唐两百多年间长期为高句丽所窃据。为恢复辽东秦汉故土,隋炀帝杨广三征高丽,但均告失败,最后身死国灭。唐太宗李世民以“辽东本中国之地”、并“为中国报子弟之仇”,决心步武前人亲征高句丽,最终曜兵于鸭绿江边,收复辽东大片土地。隋唐两朝前赴后继,至唐高宗李治时,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征东,彻底平定高句丽,并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管辖辽东及朝鲜北部地区。后历为辽朝东京道、金朝东京路、元朝辽阳行省辖地。明朝设辽东都指挥使司,专理军事,九边之一的辽东镇即位于此;但在民政上则隶属于隔海相望的山东布政司。
辽宁为清王朝前身——后金的发祥地,地位显赫:北京为京师顺天府,旧都沈阳为盛京奉天府,是为清朝的内外两京。清军入关后,辽宁属辽东将军、后为盛京将军辖区;光绪三十三年(年)设奉天省。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次年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改奉天省为辽宁省。
简称:辽。因境内有辽河,或取全称中的“辽”字。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驻跸俯丸都,伫观妖氛灭。
——《辽城望月》(唐太宗李世民)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古代为肃慎之地,汉朝属扶余。唐朝时为粟末靺鞨民族聚居地,后接受唐朝册封改称渤海国。元朝属辽阳行省。明朝属奴儿干都司。吉林一名始于清朝,得名于松花江沿岸的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意为“沿江的城市”。康熙元年(年),属宁古塔将军辖区,后分设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辖区,北起鄂霍次克海,南抵日本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皇俄国趁火打劫,乘中国陷入抗击英法联军和平定太平天国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通过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侵占我吉林沿海四十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相当于整个日本或德国的面积;由此,吉林永远失去了近在咫尺的海岸线和出海口,放弃了走向海洋的梦想。光绪三十三年(年),改吉林将军辖区为吉林省,以省会吉林市得名。年,吉林省省会由吉林市迁往长春市。
简称:吉。源于全称中的“吉”字。桦屋鱼衣柳作城,蛟龙鳞动浪花腥,飞扬应逐海东青。—《浣溪沙·小兀喇》(清-纳兰性德)(兀喇,即今吉林省吉林市)黑龙江省漠河极光古代为肃慎之地,汉朝属扶余。唐朝时为黑水靺鞨民族聚居地,因黑龙江也称黑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年)置黑水军于此,次年又置黑水都督府。金朝时属上京路,金朝故都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市阿城区)即位于此,为“金之旧土,故名金源”。元朝属辽阳行省。明朝属奴儿干都司。康熙二十二年(年),为抵御沙俄入侵,始设黑龙江将军于瑷珲城,由黑龙江而得名。黑龙江将军辖区,北起外兴安岭,南至松花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皇俄国趁火打劫,通过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侵占我黑龙江北岸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相当于一个乌克兰或两个意大利的面积,黑龙江也从中国的内河变成了中俄两国的界河。光绪三十三年(年),改黑龙江将军辖区为黑龙江省。简称:黑。源于全称中的“黑”字。黑龙江省是中国粮食产量第一大省,黑龙江畔的这块黑土地,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从人迹罕至的蛮荒遐裔发展成了物阜民丰的鱼米之乡,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华丽蜕变。想当年,吉江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满江红-登蓬莱阁》(民国-吴佩孚)三、华东地区上海市上海夜景战国时,上海是四君子之一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黄浦江又称春申江、简称申江,因此上海别称“申”。北宋初,松江的一条支流名为上海浦,熙宁十年(年)设上海务;南宋咸淳三年(年)设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年),元朝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设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清朝道光二十三年(年)上海开埠,西方列强纷纷在上海设立租界。民国时期,设立上海特别市。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设为中央直辖市。简称:沪。晋朝时,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所以松江下游被称为“扈渎”,后来“扈”演化为“沪”。浪奔浪流
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
淘尽了世间事
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上海滩》(现代-黄霑)江苏省苏州园林江苏省地跨淮北、江淮、江南等多个地区,明朝之前省内各地一直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直到明朝时才被整合到一起。江南地区唐朝设江南东道,简称江东道,治所苏州;宋朝置江南东路,简称江东路,治所江宁(今南京)。江北地区在唐朝属淮南道,宋朝属淮南东路,简称淮东或淮左。元朝以长江为界,分属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明朝时与安徽同属南直隶。清朝改南直隶为江南省;鉴于江南省经济政治实力过于强大,康熙元年(年)清廷将安徽省分出独立建省;康熙六年(年),原江南省更名为江苏省,取江宁府(今南京市)和苏州府两府首字而得名。
简称:苏。取全称中的“苏”字作为简称,或者说来源于苏州。但是,这个“苏”字在整个江苏省只有有限的代表性。古之九州有徐州和扬州,而今天徐州市和扬州市都位于江苏省内,其分别代表的古代地域内涵要远远大于苏州。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入朝曲》(南朝齐-谢朓)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慢》(南宋-姜夔)
安徽省安徽黄山安徽江南地区在唐朝属江南东道,宋朝属江南东路。江北地区在唐朝属淮南道,宋朝属淮南西路,简称淮西或淮右。元朝以长江为界,分属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明朝时与江苏同属南直隶,清朝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康熙元年(年),安徽省从江南省分出,省名取安庆府(今安庆市)和徽州府(今黄山市)两府首字而成。
所以,对于爱好历史的小伙伴们,看到清朝以前的历史剧,一旦出现江苏、安徽的说法,可一律赏以蔑视。
简称:皖。因境内有皖山(今天柱山)、先秦时有皖国,故简称“皖”。予本淮右布衣,恭承天命,
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
——《谕中原檄》(明太祖朱元璋)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游黄山白岳不果》(明-汤显祖)
江西省南昌滕王阁唐朝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西之名来源于此。宋初置江南路,后东西分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朝置江西行省。明朝初设江西行省,后改为江西布政司。清朝时改为江西省。
简称:赣。因赣江纵贯全省,所以简称赣,别称江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唐-王勃)浙江省杭州西湖古代,因境内主要河流蜿蜒曲折,故该河流被称为“浙江”,又称“之江”,从上游到下游,分别为今新安江、富春江和钱塘江。春秋战国时期,浙江属于越国。秦统一后,设为会稽郡。唐朝时,以浙江流经全境,设浙江东道、浙江西道,东道治越州(今绍兴),西道先治金陵(今南京)、后治杭州。浙江始成为政区名称。宋朝设两浙路,后分为两浙东路、两浙西路,东路治绍兴,西路治杭州。元朝属江浙行省。明朝置浙江行省,后改为浙江布政司。清朝时改为浙江省。
简称:浙。源于全称中的“浙”字。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望海潮》(北宋-柳永)福建省福建武夷山秦朝始设立闽中郡,治所东冶(在今福州)。西汉时为闽越国。三国东吴设建安郡。唐朝初年先隶属岭南道,后改隶江南东道;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福建经略使,福建之名首次出现,以境内福州、建州(今南平)两地各取首字而得名。宋朝设福建路。元朝初年属江浙行省福建道,后升为福建行省。明朝置福建行省,后改为福建布政司。清朝复称福建省。
简称:闽。古代为闽越族地区,又因闽江纵贯全省,故简称闽。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闽中秋思》(唐-杜荀鹤)山东省东岳泰山山东之名,古已有之。战国直至汉唐,以秦国及建都长安的关中王朝之视角,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与当时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的“关东”同义。春秋时晋国、建都平城时代的北魏,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当然这时的山东,是包含今天京津冀和山东省的。周朝时,周武王封太师姜子牙于齐国、封四弟周公旦于鲁国,均在今山东省境内,故山东别称齐鲁大地。今天山东之名的前身实际上是“京东”。北宋建都开封,称东京汴梁,在开封以东地区设京东路,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属于京东路;宋神宗熙宁五年分为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金灭北宋,基于开封首都地位的丧失,遂改北宋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因位于太行山以东而得名,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名。元朝直属中书省,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明朝设山东行省,后改为山东布政司。清朝复称山东省。简称:鲁。因周朝时周武王弟周公旦的封国-鲁国而得名。别称山左,因在太行山以左(东)得名。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四、华中地区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河南自古为中原之地,又称中州,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著名古都洛阳、开封、安阳都位于河南境内。先秦时期,河南是夏商周三代的核心区域,《史记-封禅书》就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之语。汉朝属豫州刺史部。唐朝为河南道。北宋分属京畿路(治所东京开封府)、京西路(治所西京河南府,今洛阳)、京东路(治所南京应天府,今商丘)。金朝属南京路。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明初设河南省,以主要部分在黄河以南而得名,后改为河南布政司。清朝复称河南省。年,河南省省会由开封市迁往郑州市。洛阳为中国古代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五代以前河南地区的行政中心,所以有时“河南”一词专指洛阳,如西汉河南县、河南郡,唐宋河南府,元朝河南路,明清河南府等,均指代今洛阳地区。
简称:豫。因古代属于豫州,所以简称豫。烟悉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过故洛阳城》(北宋-司马光)湖北省武汉黄鹤楼西周时,楚子(周天子封楚国国君为子爵)熊渠灭掉鄂国,立中子熊红(熊挚红)为鄂王。春秋时湖北为楚国的核心地区。秦汉以后属于荆州。唐朝属山南东道。宋朝在洞庭湖以北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名称。元明两朝与湖南同属湖广行省、湖广布政司。康熙三年(年)湖广分治,分设湖北省和湖南省。简称:鄂。清朝时省会武昌为隋朝以后鄂州治所,故简称鄂。湖北简称“鄂”而非“楚”,是因为“楚”的古代地域涵义极为广大,绝不仅仅局限于湖北。比如五代十国的马楚建国湖南,通称南楚;建都湖北江陵的荆南(又称南平),则通称北楚。因此,楚至少是湖南湖北的共称,单独一家无法独得此名号。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古往今来,一如既往。南宋时,湖北地处抗金前线,爱国将领岳飞就曾长期驻军于鄂州(今武昌),并在此兴师北伐,后功封武昌侯,宋孝宗为岳飞建庙于鄂、号忠烈、谥武穆,宋宁宗追封为鄂王,以纪念这位在荆楚大地浴血奋战过的伟大的民族英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唐-崔颢)湖南省长沙岳麓书院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秦朝属长沙郡。唐朝在洞庭湖以南设湖南观察使,湖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名称。宋朝设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元明两朝与湖北同属湖广行省、湖广布政司。明朝万历年间,为镇压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叛乱,推行改土归流,明廷在湖南地区设置偏沅巡抚。康熙三年(年)湖广分治,湖南省始建,其最高军政长官即为偏沅巡抚;雍正二年(年),偏沅巡抚正式改名为湖南巡抚,湖南省建制正式形成。
简称:湘。由于湘江纵贯全省,所以简称湘。湖南省在近代诞生了多位震古烁今的杰出人物:如平定太平天国、为清朝再造中兴的“半个圣人”曾国藩,驱逐阿古柏、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主席等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山门联语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湖南少年歌》(民国-杨度)五、华南地区广东省港珠澳大桥秦统一后设南海郡。唐朝贞观年间为岭南道,唐末岭南道东西分置,广东属岭南东道。宋设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广东之名始见。“广”字源于西汉广信县,汉武帝消灭南越国,以“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命名为广信县。两广以广信为界,广信以东谓广东,广信以西谓广西。元朝时大部分地区属于江西行省。明初设广东行省,后改为广东布政司。清朝复称广东省。从乾隆年间的广州一口通商,到深圳经济特区,广东省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现在的广东,既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也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
简称:粤。因为古代是百越之地,越同粤,故简称粤。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食荔枝》(北宋-苏轼)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山水秦统一后设桂林郡。唐朝贞观年间为岭南道,唐末岭南道东西分置,广西属岭南西道。宋设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之名正式出现。元朝时属湖广行省。明初设广西行省,后改为广西布政司。清朝复称广西省。年设立广西僮族自治区,年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简称:桂。因古代属桂林郡,故简称桂。桂林山水甲天下,绝妙漓江秋泛图——《遍游桂林山岩》(清-金武祥)海南省三亚天涯海角西汉时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唐朝始设琼州,元朝设琼州路安抚司,明朝设琼州府,清朝设琼崖道。在不同时期,曾分别为广西和广东所管辖。年由广东省析出建海南省,以海南岛而得名,并设立海南经济特区,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
简称:琼。因古代称琼州,故简称琼。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北宋-苏轼)六、西南地区重庆市长江三峡战国以前,为古巴国辖境。秦灭巴蜀,为秦国巴郡。南朝梁置楚州。隋朝时,因位于嘉陵江畔,以嘉陵江又称渝水,改为渝州。宋徽宗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年),宋光宗赵惇继位,以曾就藩于恭州封恭王、后即帝位,寓“双重喜庆”之意,遂升恭州为重庆府。南宋开庆元年(年),在今重庆合川钓鱼城,南下侵宋的蒙古军队,遭到宋朝军民的顽强抵抗,世界征服者之一的蒙古蒙哥大汗殒命于此,导致蒙古四大汗国分裂,一度迟滞了蒙古帝国在亚欧大陆的扩张活动,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势。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年),明玉珍割据巴蜀地区,建都重庆,国号夏,史称明夏。抗日战争期间,重庆是中华民国的战时陪都,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年,重庆设为中央直辖市。
简称:渝。隋时设渝州,且嘉陵江又称渝水,故简称“渝”;又以古代属巴国、巴郡,简称“巴”,与四川合称“巴蜀”。重庆市是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重庆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是著名的山城。而多山的重庆,也是多情的重庆,因为重庆的山总是写满思念、写尽深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离思》(唐-元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四川省九寨沟战国以前为古蜀国。秦灭蜀国后设蜀郡。汉朝设益州刺史部。三国时为蜀汉政权的统治中心。唐朝设剑南道,后分设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合称两川;唐朝中叶以后,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和山南西道合称三川。在四川之名出现以前,已先后有两川、三川之称。
四川之称始见于宋代,并不是附会已久的四条大河之意。北宋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宋真宗时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总称“川峡四路”,后简称四川,四川之名正式出现。元朝合四路置四川行省。明朝初设四川行省,后改为四川布政司。清设四川省。
简称:川或蜀。源于全称中的“川”字;因古代为蜀国地,又简称“蜀”。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上皇西巡南京歌》(唐-李白)(注:唐代的南京即指成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唐-李白)
云南省西双版纳云南一名,来源于西汉时设立的云南县,传说汉武帝梦见彩云南现,故命名为云南县。云南县之名传承两千余年,至民国七年(年),因县名与省名相同,故改云南县为祥云县(今属云南大理)。汉武帝始置益州郡。三国时云南省属于蜀汉的南中七郡,其中之一称为云南郡。唐朝时,属于南诏。宋朝时,属于大理国。元跨革囊攻灭大理后,设为云南行省,封大理末代国王段兴智世袭大理总管。明初设云南行省,后改为云南布政司,辖内地州府以及三宣六慰。清设云南省,由于缅甸在中南半岛大肆扩张,六宣慰司多数落入缅甸之手,清朝云南省较明朝云南布政司的国境线大为收缩。
简称:云或滇。源于全称中的“云”字;因境内有滇池,古代属于滇国,故又简称滇。苹香波暖泛云津,渔枻樵歌曲水滨。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滇海曲》(明-杨慎)贵州省黄果树瀑布战国至西汉,贵州地区属夜郎国。宋太祖开宝七年(年),土司首领普贵以矩州(今贵阳市)归顺,宋朝敕书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之语,矩州之名逐渐演化为贵州。明朝洪武十五年(年)设贵州都司,专理军事,民政分属周边的湖广、四川、云南三布政司;永乐十一年(年)正式设立贵州布政司,贵州省级行政建制正式形成。清设贵州省。
简称:贵或黔。取全称中“贵”字为简称;因省境东北部在战国、秦朝时属黔中郡,唐朝属黔中道,又简称“黔”。忆昔乘云觐帝傍,一时耸听凤鸣阳。
久无老子出幽谷,曾有谪仙流夜郎。——《题张遁夫诗卷》(南宋-刘克庄)西藏自治区珠穆朗玛峰唐朝时吐蕃王朝兴起于青藏高原。元代由宣政院管辖,其典故为“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明朝设乌斯藏都司。清朝康熙年间正式定名为西藏,康熙五十九年(年)清军进驻西藏,后设驻藏大臣统辖前藏、后藏。年和平解放,年设立西藏自治区。
简称:藏。源于全称中的“藏”字。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清-仓央嘉措七、西北地区陕西省西岳华山陕西之名,最早源于西周。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与召公奭共同辅政、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陕西之名正式出现,以位于河南陕州以西而得名。秦末项羽分封雍王、塞王、翟王于秦国故地,故陕西又有三秦之称。西汉时属司隶校尉部,同时分属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大官署管辖,又称三辅。唐朝贞观年间为关内道,开元时增设京畿道。北宋初年设陕西路,陕西始成为行政区名;宋神宗熙宁年间分为永兴军路和秦凤路;金灭北宋后,改为京兆府路和凤翔路。元朝设陕西行省,省名沿袭至今。
简称:陕或秦。源于全名中的“陕”字;因古代为秦国核心地区,又简称“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秦风-蒹葭》甘肃省敦煌莫高窟秦朝设陇西郡。汉武帝时设凉州刺史部,是甘肃省的前身。东晋十六国时期,十六国中有五国位于凉州,且以“凉”为国号。唐朝贞观年间为陇右道。西夏设甘州甘肃监军司,元朝设甘肃行省,甘肃之名首次出现,以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各取首字得名。明朝属陕西布政司及陕西行都司,明朝中期设甘肃巡抚,在陕西行都司驻地甘州卫设甘肃镇,为明朝长城防线的九边重镇之一。清朝复设甘肃省。今天兰州市甘肃省政府南门外的道路命名极富深意,东西称之为张掖路、南北称之为酒泉路,正是寓意甘肃之名源于甘州(张掖)和肃州(酒泉)的合称。简称:甘或陇。源于全称中的“甘”字;境内六盘山又称陇山,且古时甘肃为陇西地,故又简称“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唐-王之涣)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夏王陵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赫连勃勃依据《史记》以夏后氏苗裔自居,在今宁夏地区僭号称王,以夏为国号,史称胡夏。唐朝时属于朔方节度使管辖。唐末党项族拓跋思恭被唐僖宗封为夏国公、赐姓李,其后李元昊在北宋时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蒙古灭西夏,于西夏故地设宁夏府路,取“夏地永远安宁”之意,始有宁夏之名。明初置宁夏府,后改为宁夏镇,为明朝长城防线的九边重镇之一。清朝时属于甘肃省。年复设宁夏省,年撤销并入甘肃省。年再次脱离甘肃省,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简称:宁。源于全称中的“宁”字。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送卢潘尚书之灵武》(唐-韦蟾)青海省青海湖汉代以来,一直为西羌之地,王莽时,设西海郡。东晋以后为吐谷浑(古国名)辖境。隋炀帝灭吐谷浑,设西海郡、河源郡。隋末,吐谷浑复国。唐高宗时,吐谷浑为吐蕃所灭,青海遂久为吐蕃之地。吐谷浑王族则内附唐朝,受封为青海国王,直到唐德宗时最后一任青海国王慕容复。明朝设朵甘都司。清朝设西宁办事大臣统辖。年建青海省,以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源于全称中的“青”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唐-王昌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新疆古称西域,张骞“凿空”西域后,汉武帝正式将新疆地区纳入中国版图。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设西域长史府。唐朝时,北疆地区属北庭都护府,南疆地区属安西都护府。辽朝灭亡以后,新疆地区为西辽王朝属地。元朝时大部分属于察合台汗国。明末清初,天山南路称为回疆,为叶尔羌汗国辖境;天山北路为卫拉特蒙古各部属地,卫拉特即明代的瓦剌,后形成盛极一时的准噶尔汗国。清朝康雍乾三代皇帝经过近七十年的战争,终于在乾隆二十二年(年)一举荡平准噶尔;次年又消灭南疆大小和卓叛乱。新疆平定。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两路。自唐朝安史乱后,新疆脱离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至此已近千年。新疆地区的彻底平定,标志着清王朝最终完成了中国的全面统一,功莫大焉。清末曾被中亚浩罕国军阀阿古柏占据,后清军在左宗棠率领下重新收复新疆。光绪十年(年),新疆建省,寓意为“故土新归”。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简称:新。源于全称中的“新”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八、港澳台地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大三巴牌坊澳门原为海边的渔村,自南宋以来一直隶属于广州府香山县,本名濠镜或濠镜澳,因当时泊口称为“澳”,故称澳门,亦称香山澳。明朝末年,葡萄牙人取得了澳门的居住权,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欧洲人。之后澳门的主权一直由中国明清政府行使,直到光绪十三年(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通过外交手续占领澳门。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简称:澳。源于全称中的“澳”字。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七子之歌-澳门》(民国-闻一多)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金紫荆广场香港之名,来源于香港岛。古时因盛产沉香,故称香江、香海,明朝万历年间因岛上转运东莞所产香木始有香港之称。鸦片战争以前,香港与深圳均隶属于广州府新安县。鸦片战争中国战败,道光二十二年(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咸丰十年(年)被迫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光绪二十四年(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统称为新界)。至此,今天整个香港地区遂全部被英国殖民统治者占据。年7月1日回归祖国,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简称:港。源于全称中的“港”字。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东方之珠》(现代-罗大佑)台湾省台湾日月潭古代台湾称夷洲、流求、东番,三国时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明史》称为“鸡笼”,万历末年始称台湾。“台湾”一名源于高山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康熙元年(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以大陆沦于清朝统治,为延续明朝正朔,在台湾设东都承天府,故台湾郑氏又被称为明郑王朝。康熙八年(年),郑成功之子、延平王郑经改承天府为东宁省。康熙二十二年(年),清军占领台湾,改设福建省台湾府。光绪十一年(年)台湾建省。明朝末年日本吞并琉球国后,就已有觊觎台湾之心,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台湾被日本侵占达五十年。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重回中国版图。简称:台。源于全称中的“台”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春愁》(清-丘逢甲)浪峤南屏,鸡笼北卫,澎湖为门户,鹿耳为咽喉。七鲲身毗连环护,三茅港汇聚澄泓。——《清史稿-台湾志》(民国-赵尔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