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学习强国
诵读:潘晓芳路乾石
周恩来十分重视家风建设。他没有亲生孩子,但周家是一个大家庭,像普通家庭一样,也有生老病死、就业上学等问题。怎样对待这些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家风,是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时时在考虑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他不但用自己的工资资助亲友长辈,以减轻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负担,还主动担负起教育引导周家年轻一代的责任,在大家庭内部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家风。
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的展板上,醒目地写着“周恩来的10条家规”,家规中要求: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进京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过时才可以去看看;外地亲属进京看望他,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住宿费由他支付;一律到国务院机关食堂排队就餐,有工作的自付伙食费,没工作的由他代付;看戏以家属身份购票入场,不得享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车;凡个人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劳,自我服务;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说出与他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10条家规,是周家晚辈根据周恩来平时对他们的教育总结出来的。周恩来没有写在纸上,而是写进了后辈们心中。
从这10条家规可以品出,周恩来对亲属晚辈的要求十分严格,也十分具体、细致,细微中透着关怀。周尔均是周恩来的堂侄、国防大学原政治部主任。年,他在部队被批准入党,很兴奋,立即把这个消息写信报告给周恩来和邓颖超。很快,邓颖超代表周恩来写了回信,在祝贺的同时,提出三个必须:“今后你必须加强党性锻炼,克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不断地为着党员的八条标准而努力,不要辜负了光荣的共产党员的称号,争取如期转为正式党员;你必须注意密切地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向群众学习,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你自知应不骄不馁,但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不断地实践为要。”周尔均深有体会地说,“伯伯对我们的要求看似无情胜有情”“他对我们晚辈的严是一种真正的爱,发自内心的爱”。
周尔均的体会是十分准确的。周恩来虽然对亲属要求很严,但却是一个充满温情、恪守孝道的革命者。他年轻时在海外求学,因曾经照料过自己的八叔父去世悲痛万分。在战争年代,他把父亲接到身边养老送终。装着父亲遗像的皮夹,他贴身带在身边几十年。在迎接解放的日子里,他想起早已去世的母亲,含着眼泪对记者说:“35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
细细品读周恩来的10条家规,有两点核心内容。
一是决不允许家人享受任何特权,就连特权思想都不可以有。周恩来曾对晚辈们说过:“不要因为我是总理你们就自认为自己有什么特殊,我是国家的总理,不是周家的总理。我们周家过去是一个封建大家庭,你们这一代要好好地改造思想,严格要求自己。”周恩来要求亲属在外面不能讲同他的关系,不能享受特权,要完全做一个普通人。周恩来不仅提出要求,并且严格监督,管得很细。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参加工作不久,组织上把她从基层农村小学调动到区委机关工作。周恩来知道后立即找周秉德谈话,问她:“是不是因为人家知道我的身份而照顾你进城的?”周秉德回答说:“不是。是区委搞运动需要党员,小学里的党员很少,所以把我抽调上来。”周恩来听后说:“哦,是这样,那就没有办法了,我也不能干涉你们基层组织的工作呀!但你还是要多在基层工作锻炼为好。”周秉德知道伯伯叮嘱她的含义,一直严格按照伯伯的要求去做,做一个普通劳动者。
20世纪60年代,为减少北京市人口,国务院曾出台一个政策:夫妻双方如一方在北京,另一方在外地,在北京工作的就要调往外地。当时,周秉德在朝阳区委工作,她丈夫沈仁骅在西安部队工作。领导找周秉德谈话动员。周秉德说:“不用动员了,四个月后,我休完产假就调往西安。”周秉德调到西安后,在那里工作了五年,后来又随丈夫去贵州山沟里工作了四年。周恩来对侄女的做法很满意。要求后辈不搞特殊,到最基层、最艰苦、最边远的地方做一个普通劳动者。
二是无论做什么事,包括对学业和工作的选择,都不要先考虑自己,而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以周恩来的侄子周秉钧和侄女周秉建为例,他们都曾经因参军问题受到伯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