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嘞,戗菜刀……”
小时候,谁没听过这样的叫卖声呢?
“爆米花开锅喽!”
楼下响起崩爆米花的声音,
你是不是早已迫不及待?
“补胶盆胶桶……”
你有没有拿着自家的盆去楼下补过呢?
这些久别而又熟悉的叫卖声,
总能勾起我们的回忆。
如今的乌兰浩特
哪些老手艺逐渐离我们远去了呢?
1磨剪子,戗菜刀“磨剪子嘞……锵菜刀!!!”这句话放在这儿,相信不少人已经脑补了磨刀师傅的口吻。马三立先生曾在传统相声《学叫卖》中学过磨刀师傅的吆喝,“磨剪子来!锵!菜!刀!”已经成为大多数乌兰浩特人最经典的回忆。
2锔碗儿不少90后都不知道什么叫“锔碗儿”。过去家里用的都是铁锅搪瓷罐儿,用久了就会漏底,这个时候就需要找锔碗匠修补一下。过去锔碗匠的装备就是担一根挑子,一头挂风箱,一头挂上炉子板凳锤子之类的。只要他们一吆喝,大伙儿就拿着破盆烂罐儿围过来了。只要他们一出手,甭管是裂了的缸,破了的锅,还是两半的碗,全都能修补上。而那句“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匠师傅。
不过,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坏了个锅啊碗的也没人修补了,这项老手艺也渐渐没了踪迹。
3补盆补桶小的时候,补盆补桶的一般是提着一个筐,游走各大街小巷,喊起:“补胶盆胶桶……”家里有磨漏了的盆和桶,就请师傅帮忙补一补。
4修伞现在,一把雨伞便宜的只要十几块钱,真的坏了也基本不会拿去修。可小的时候,修伞还正经是个职业呢,那时候家里的伞大多是直骨的大黑伞,伞柄是整个雨伞最脆弱的地方,风大点经常就坏掉了,这个时候就得去街头巷尾,找找修伞的师傅。不过,现在基本已经很难见到啦。
5修钢笔以前,钢笔是个好东西,但难免出毛病。坏了又不舍得买新的,就去修钢笔的那里修一修。记忆里,修钢笔经常是当时修好了,用不了几天,又坏了,不是笔尖坏了,就是漏水。划破本子,弄一手墨水,都是常事。现在,连用钢笔的人都少了,更别提修钢笔的了。
6修自行车以前,自行车是乌兰浩特人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高晚高峰,路面上全都是骑自行车的。修车的摊子自然也多,甭管是没气了、胎坏了、脚蹬子掉了还是闸不好使了,师傅三下五除二,一会儿就能给修好。
现如今,你要是心血来潮,骑上吃灰许久的“二八大梁”出去转转,刚蹬出没两步车胎就被扎了,这时候你会发现方圆几公里根本找不到修车摊。
7崩爆米花小的时候没啥零食,街边的爆米花经常让小孩走不动道。崩爆米花的大爷一来,全院的小孩都疯了,一大帮人围着有说有笑,正闹着呢,就听大爷一句吆喝,“响了响了,开锅喽!”大伙儿就赶紧捂着耳朵躲的远远的,“嘭”的一声,香味传开就可以吃啦!
如今,我们坐在电影院享受着美式爆米花时,脑海中是否有闪过那些黑漆漆的面容呢?
8弹棉花在没有橡胶枕和羽绒被的日子里,棉花绝对是乌兰浩特老百姓最佳御寒神器。不过,棉花用久了就会板结,影响保暖效果,这个时候意味着你家的棉花需要弹一弹了,经师傅一弹,保证松软又保暖。现在,松原人都用更加保暖舒适的羽绒被了,弹棉花的也已经基本绝迹。
9剃头刮脸自从有了美发店可以随意弄出各种奇葩发型,很少有人会选择路边那些理发摊整理自己那一头标准的“普通发”。过去河边公园有的是剃头刮脸的师傅,讲究“刀快水热,一秃噜一个”,手艺个顶个的好!
那些熟悉的叫喊声渐渐消弱,
许多我们熟知的老手艺,
正在悄悄远去,成为绝响……
但是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因为他们用万能的双手
创造了更多值得留给后人回忆的东西……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