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乌兰浩特市 > 乌兰浩特市资源 > 同一段路两部手机却收到不一样报价精准

同一段路两部手机却收到不一样报价精准

发布时间:2018-9-20 21:09:29

都说老顾客很重要,不过这两天互联网厂商“大数据杀熟”的新闻,却引来网友的一片热议....

近日,有网友发现,

同一段路程,

打车软件对两部手机的报价却不一样:

这是真的吗?

于是,很多人走上了验证的道路:

所谓“大数据杀熟”,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厂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用户数据,对老用户实行价格歧视的行为。

也就是说: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互联网厂商显示给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

精准杀熟?

这些情况你是否也遇到过…

此前,媒体调查就曾发现,在机票、酒店、电影、电商、出行等多个价格有波动的平台都存在类似情况,且在在线旅游平台较为普遍,而国外一些网站早已有过类似情况。

这些情况,你是否也遇到过?

情况一

老用户比新用户价格高?

据媒体报道,有网友称,自己在某电影票订票平台上体验到了被“杀熟”。

她表示,用新注册的小白账号、普通会员账号和高级别的会员账号同时选购同场次电影,最便宜的是小白账号,其次是普通会员账号,而高级别的账号一张票要比小白账号贵出5元以上。另外,自己下半年开始,电影票平台价格显示均价30-40元,而一年前均价为20元。

情况二

苹果用户比安卓用户价格高?

据媒体报道,目前,大家的手机大多分为两个阵营,分别是苹果iOS系统和安卓系统。然而,一位网友发现,用苹果手机打车比安卓手机打车贵。这位网友认为是苹果收取手续费导致的。

此外,某些视频网站也会根据手机不同型号给出不同的收费待遇。以腾讯视频为例,开通VIP会员,安卓用户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价格分别20元、58元、元,年费是元,而苹果用户购买则要贵出5-35元不等。对于存在价格差异的原因,客服表示,是由于其中包含苹果收取的手续费。

情况三

不买价格变更贵?

默认捆绑上次服务?

媒体报道,在线旅游平台被批评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最多。一位网友表示,自己在某在线旅游平台订机票,选好的那班每次看时都会上浮;而当自己选好该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时,价格立刻上涨甚至翻倍,在自己觉得“不买会更贵”而匆忙下单后,发现该航班价格又恢复到最初的低价。

此外,还有一种根据用户的“上一次行为”而默认捆绑相应服务,例如刚刚注册会员的用户,他在购买机票时,系统仅默认显示一张机票的价格;而一旦他在这一次同时勾选了贵宾休息室、接送机服务或酒店优惠券等附加服务,那么在下一次下单时,系统会默认帮他勾选同样的服务。

情况四

不同用户价格不同

有网友在微博发出两张截图称,自己与家人在某旅行APP搜索机票,同一航班同一时间不同手机搜索出来的价格却不同:

除了以上情况外,在一些网站,大V在客服投诉等方面甚至享有特权。同时,还存在同一位用户在不同网站之间数据被共享这一问题,许多用户遇到过在一个网站搜索或浏览的内容立刻被另一网站进行广告推荐的情况。

是价格“歧视”还是价格“机制”,

网友、专家吵起来了

不少网友看到“大数据歧视”后表示自己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但也有网友表示还是应该以实际情况出发,打车出现误差在所难免:

对于这种现象,专家也有不同观点:

有专家认为,大数据把经济学中的“一级价格歧视”实现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教授刘昕表示,“过去经济学里讲一级价格歧视,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现在有了所谓的大数据,倒是堂而皇之地实现了。

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每一单位产品都有不同的价格,它假定垄断者知道每位消费者对任何数量的产品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并以此决定价格,因而能够获得每位消费者的全部消费剩余。”

也有专家认为,这其实是给价格不敏感的人提供了更多优惠,

知名大数据专家、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周涛表示:“让不同的消费者看到不同的价格,大家往往一听到这个就觉得是价格歧视。其实可以反过来想,有些消费者看到的是原价,有的消费者可能会看到优惠券、返现券后的价格。在这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不把它理解为价格歧视,而是给价格更敏感的人更多优惠。”

“大数据杀熟”是否违法

大数据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使用者用来做什么。

23日,人民日报的一则评论引起了网友   对于互联网和大数据,人们普遍有着一种好感,想不到竟然还存在这样的“杀熟”现象。从网友的反馈来看,这种情况十分常见。比如,“我和同学打车,我们的路线和车型差不多,我要比他们贵五六块”“选好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价格立马上涨,甚至翻倍”。这就好比歌曲中所唱的,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

  刀能杀人也能救人,刀本身没有罪恶,问题在人不在刀,一切善恶都取决于人的思维和心态。同样,大数据本身也没有罪。大数据的出现与成长,一直伴随着各种怀疑和忧虑,事实也证明这些怀疑和忧虑并非空穴来风和杞人忧天。不过,不能将问题归咎于大数据本身,不能因噎废食地遏制大数据发展。当前,我们应该反思大数据发展的伦理问题。

  大数据“杀熟”虽是新表现,但“杀熟”本身却是老问题。事实上,大数据“杀熟”与传统经济中的“杀熟”并无本质区别,都体现了一种滞后的商业文明,反映的都是一种落后的商业伦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有些人来说,在爱财取财这条路上,只怕无道,哪管什么大道小道、正道邪道,能挣到钱就是正道。

  大数据“杀熟”,“杀”的是消费者,何尝又不危及整个行业。人们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有着一种特殊的好感,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哪怕其有一些问题,也瑕不掩瑜地选择性忽视了。这种好感,是新经济发展的最大助力。然而现在,大数据“杀熟”的出现,看似能够让一些人挣了一点小钱,如果长此以往,只会透支公众信任,最终丧失的是整个行业的未来。

  有人可能想问,现在实体经济领域已经很少出现“杀熟”了,而大数据“杀熟”的出现是不是说明现在新经济领域的商业伦理不堪言状?问题确实需要重视,但也不能说新经济在商业伦理上就不堪言状。“杀熟”从传统经济转向新经济,更多的是因为传统经济领域,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有效的约束体系,已经越来越不具备“杀熟”的空间。而新经济则不同,由于我们对大数据的充分认识和彻底掌控还有一个过程,目前对大数据的监管也有不足,为“杀熟”提供了可能。

  面对大数据“杀熟”,理性的态度决不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大数据发展是大势所趋,其有利于实现与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当下还是要针对出现的问题,拿出有效的办法,防止大数据伤人吃人。解决这个问题,很难毕其功于一役。监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真正做好常抓细抓长抓的大文章;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学会“有态度地消费”;新经济行业也应增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形象。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大数据“杀熟”而杀死大数据,舆论要有理性态度,大数据本身更要有清醒态度——行业发展离不开舆论支持,损人最后必然损己。

  大数据“杀熟”不过是老问题的新表现。确实需要我们引起重视,不过也不必过分紧张,不能因此对大数据失去信心。商业伦理的塑造,商业秩序的形成,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可以预言的是,在新经济发展中以及在大数据应用中,还会继续出现新问题,而真正的高手从来都不惧怕问题,他们会见缝插针地点破问题,见招拆招地解决问题。

(作者:毛建国)

你遇到过老用户价格更高的现象吗?

大数据杀熟,

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病哪个医院最好
白癜风康复来袭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lanhaotezx.com/wlhtszy/3725.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