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哈斯高娃乌英嘎图:宝乐尔
健康是生命的命脉,是生命的延续,也是医者为之奋斗的光荣使命。在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医生护士极少的旧时代,一位名叫王仁钦的老医者将自己的芳华和毕生精力都贡献在基层牧区,为千千万万个老弱病残幼带来了健康的光明。
王仁钦,年12月生于通辽市奈曼旗,由于从小喜爱“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16岁那年邂逅一次对他来说决定一生的机遇,成为乌兰浩特市卫校的一名学生,正式踏进了医疗行业的门槛。然而,当时不断蔓延的传染病“梅毒”正席卷着很多农村牧区,于是,当年内蒙古卫生和健康厅吹响了“卫校学生参加志愿团”号角的时候,刚刚入学满一年的王仁钦就选择了报名,作为一名“白衣战士”,不畏艰险参与到了志愿团中,与上千名医护人员团队一同下基层来到了阿巴嘎旗。
当年9月份,他被阿巴嘎旗政府下派到查干淖尔公社乌兰图嘎嘎查,当即救下四名高烧病人和一名精神病人,开启了治病救人的第一次,成功的医好了他的第一批病人。
说起当时救治那几名高烧病人的过程,作为一名学医刚满一年的少年,他可谓是踏破了“铁鞋”。根据当时患者的症状,王仁钦初步判断以“伤寒感冒”来医治,但救治三天发现毫无好转迹象,他便开始探索起了其它治疗的可能性。他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和手中的书籍“庄连生”,一页一页的翻找、一字一字的对比,最终找到了与所有症状都吻合的一种病情“布鲁氏病”,便根据书中所述的药方,大胆施治,不出几天,几名高烧病人的病情果然开始好转,烧退了下来。
年,上级派出一支下乡医护队,为牧区“地方病”患者、“急性传染病”患者以及之前没有完全治愈的“梅毒”病患者进行针对性医治,王仁钦当仁不让也在其中。当时他在白音高勒公社和查干淖尔公社的三个医护点承担轮流值班和下乡巡诊任务。由于交通极不发达,条件特别艰苦,只能背着药箱骑上马就开始了治病救人的行程,寒冬酷暑、白天黑夜、粗茶淡饭,对一个治病救人的“战士”王仁钦而言,都显得微不足道,因此他也成为了南部公社医疗队的一名重要成员。
当年,地方党委政府无条件为“梅毒”病患者治病的政策无疑为草原牧民、甚至整个蒙古族带来了希望的光芒,带来了党的关怀,而王仁钦这群人就是传递这一温暖和关怀的重要使者,他们始终秉持着优良的作风,将健康与光明播洒在草原上。
治病救人固然重要,但作为一名医生,不断学习钻研才会使更多人受益,于是,每当从中央、自治区、盟等上级部门曾多次下派医疗专家团时,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冲上去,积极配合、虚心学习、分担责任,在提高基层医生筛查“布鲁氏病”和接生等方面的技术,进行专业化治疗培训方面,他勤奋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本功,这使得查干淖尔公社的医疗团队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壮大,王仁钦的医疗技术也进步得一天比一天精湛。
当年查干淖尔公社建立卫生院时,充分了解牧区情况的王仁钦便向上级提出申请,一步到位建立起一家集病床、西药房、蒙药房、收费处、手术室等门类齐全、专业系统的基层卫生院,还实施起了合作医疗制度,着实提高了牧民的看病条件,也为他们就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医疗条件改善了,王仁钦的任务也更重了。他不曾因有了办公室而松懈分毫,而是担负起购药、点药、看病、做手术等更多繁重的任务,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了那家小小的卫生院里。
早在年的时候,查干淖尔公社卫生院就已经能为“阑尾炎”、“结肠炎”、“疝气”、“兔唇”、“接生”等多种病症进行手术了,若非亲耳听说,真的不敢相信一个最基层的卫生院,在医疗条件极差的年代,能够操刀这么多种手术。值得一提的是,年,王仁钦还为全旗71个接生团队的82名妇产科医务工作者开展过一次为期一年的接生培训。
俗话说,“善良的人是世上最美之人,有慈悲心、有爱心的人,由内而外都会散发出一种光芒”。王仁钦就是那个全身散发着慈爱光芒的仁者医生,他以博爱精神温暖着千千万万个患者的内心。当血库缺血、供血不足时,正在做手术的他会毫不犹豫的撸起胳膊,献出自己的鲜血,CC、CC、甚至有次还达到过CC,到如今,他献过的血加起来已经超过了1万多毫升。
“医院工作了十几年,见过很多种病人,有大出血、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的,一些病人不赶紧输血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所以那个时候我必须得献血,我必须要为我的病人负责。在查干淖尔公社工作时,也多次为大出血的病人输过血,我不后悔我做过的一切,反而很骄傲”。“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留在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越来越少了,但深爱着这个职业的王仁钦却将回家乡的念想生生掐断,安心的留了下来。后来他被组织上调到旗里以后,医院、计生局、蒙医院等各医疗单位工作过,哪里需要他,他便去往哪里,从未有过一次怨言,直到年正式从工作岗位退休,安度晚年。
我在草原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了整整40年,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弱到强。现在都有X光照射、CT扫描和化验室了,医护团队也壮大了。在我们任职的时候,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医护人员,年的时候,医院仅有5间病房和5间门诊室,全部工作人员加起来只有37人,大部分人还都要下乡去治病。
王仁钦医生40年如一日的从医生涯,看似平凡,但点点滴滴都折射出了一名医者对广大患者无私奉献的厚德仁心,他有着医者的慧心巧手,更有着医者的大德良知,他既平凡又非凡的人生信念和崇高品质,引领着他从一位16岁的懵懂孩子,一步步走向了医术精湛的老医者道路,多年来,他与党和政府心连心,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共进退,亲身经历并亲眼见证了祖国医药事业几十年来在草原飞速发展的历程和新中国70年来的光辉成就,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医疗卫生事业,时刻牢记职业赋予的使命,端端正正行医,唱响了一曲令人敬佩的暮年之歌。
编辑:于立平吴亚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