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源无尾神秘霍林
兴安盟五条河流,与三座山构成兴安“山水篇”,以“三山似鼎立兴安,五水如龙润草原”来记录兴安山水。而五水中,霍林河非常特殊,不仅兴安盟,内蒙古也不多见——其神秘之处,霍林河是一条有源无尾的河流。
霍林河流域图
(一)霍林河,无尾之因
霍林河上源(自《霍林河,夏营地》)
霍林河于兴安岭中段以西,扎鲁特旗北罕山北麓发源,流经霍林郭勒市进入科右中旗境,由西北东南向,贯穿大半个中旗,至高力板镇向东流入通榆县境后漫散消失,无尾而终。只有雨水充沛的年份,才形成后续水流,汇入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查干湖。
霍林河有源无尾的特点,是其地质、水文、气候等因素作用下造成的。
霍林河上游
霍林河上游(图自网络)
霍林河上游为砂砾石河床,河岸灌草丛生,植被良好,水道固定;中游却逐渐变为沙瓤土质河床,植被较好,但摆幅较大;下游抵近辽河平原北端,虽有褐土、粘土间以栗钙土,但低缓沙丘增多,风沙土成分加大,自成小区域沙化带,河床完全沙瓤土质,更重要的是土质松散,水道游荡不定,水土流失严重。
霍林河的水文特征,其支流汇入多集中在上游,中游减少下游几无支流,使霍林河进入下游沙质化平原地带后渗漏严重,水流量急剧下降;
霍林河流域属于温带亚干旱大陆性气候区,春季干燥风大,夏季温热降水集中,秋季短促,冬季寒冷漫长。小区域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南北纵长,气候差异很大。北部接近半湿润中高山草原气候,下游却近似半干旱沙质(荒漠)平原气候;二是阳光辐射强烈,年日照时数不低于三千小时(属于中国最高日照区域)。致使霍林河水蒸发量惊人,下游年蒸发量达到近毫米,是年降雨量的约20倍——
霍林河,有源无尾,并非无缘无故!
(二)霍林河,记载纷杂
历史文献中,较早有《辽史·营卫志·部族下》记载:
“南石烈。
乌隗部。其先曰撤(撒)里卜,与其兄涅勒同营,阻午可汗析为二:撤里卜为乌隗部,涅勒为涅剌部。俱隶北府,乌隗部节度使属东北路招讨司,司徒居徐母山、郝星河之侧。石烈二:北石烈。
南石烈。
涅剌部。其先曰涅勒,阻午可汗分其营为部。节度使属西南路招讨司,居黑山北,司徒居郝里河侧。石烈二:北塌里石烈。”(卷三十三-志第三)。
此段记载中的“阻午可汗”,一些研究认为阻午可汗的历史年代对应唐开元年间,《辽史》中是涅剌部来源的追述。此两段文字,因出现“阻午可汗”(唐代)和“东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契丹或辽代),跨越几个世纪,记述又极简略,指向的明确性可疑(郝里河若指“霍林河”,郝星河又指哪条河呢?)。
完颜阿骨打灭辽建立金朝,金与兴安岭以北的蒙古各部势如水火,便先后筑起三条界壕以拒其南下,金界壕面对蒙古骑兵虽无阻长驱,但依兴安岭南麓的界壕,在今日兴安盟境域,蜿蜒山岭清晰可辨。循界壕又等距建起众多边堡,兴安盟古城遗迹数以百计,大多金代杰作。《金史·地理志》载“边堡,大定二十一年三月,世宗以东北如讨司十九堡在泰州之境,及临潢路旧设二十四堡障参差不齐,遣大理司直蒲察张家奴等往视其处置。于是东北自达里带石堡子至鹤五河地分,临潢路自鹤五河堡子至撒里乃,皆取直列置堡戍。”(《金史-卷二十四-志第五-地理上》)。文中出现的两个地理名称,“达里带石堡子”“鹤五河堡子”,可以确定达里带石堡子为金界壕起始地,是现在的莫力达瓦旗七家子村附近;而鹤五河被认为指霍林河,鹤五河堡子建于霍林河近岸,因有“鹤五河地分”之语,则霍林河成为金界壕起始地达里带石堡子至临潢路境的节点,霍林河一线即为临潢路辖地,且界壕与堡子的起建,按金国要求,须“取直列置”,起始于“达里带石堡子”,终于“撒里乃”,中间节点即鹤五河(霍林河)。说明兴安盟境是当时金朝北部重要的防守区域。
元代兴安岭南北广大区域,中东部为东道诸王封地,成吉思汗时代,末弟斡惕赤斤已领有兴安岭南麓洮儿河、绰尔河并抵近嫩江,忽必烈时代分地进一步扩大。但霍林河或霍林河以西却是五投下牧地。《内蒙古历史地理》(周清漱)记载东道诸王分地明确后“弘吉剌部的牧地则迁往漠南---按陈弟册分得阿剌忽马乞(约今西乌珠穆沁旗西南部)以东,蒜吉纳土山(今巴林右旗松吉纳山),阿只儿哈温都(今克什克腾旗西北博罗阿吉尔罕山)、哈老哥鲁(今霍林河)等地,北以胡卢忽儿河(今西乌珠穆沁旗巴拉嘎尔高勒)为界”(页)。文中的霍林河记音为“哈老哥鲁”,这是两个词,“哈老”即“哈勒”或“哈古勒”,“哥鲁”为蒙古语的“河”,一般记音“郭勒”,因此说“哈老哥鲁”指霍林河时,是对蒙古语词并未理解的模糊说法。
清代的霍林河,记音用字较多。最早记载霍林河的是康熙朝所立《固伦永安长公主墓志》,称“萨虎伦河”;《一统志》等文献记作“蒿儿河”、“和尔河”、“合河”;《蒙古游牧记》为“哈古勒河”;《东三省政略-蒙务-纪科尔沁右翼中旗》记为“霍勒河”;光绪三十二年(年)《内蒙古东部调查日记》称“巴颜和硕,俯临霍令郭勒”,霍令郭勒,这是历史记载最接近现名称的记音,而后逐渐固定为“霍林河”。
(三)霍林河,名称辨析
从语言学角度考察,文献记载中“郝里”“哈老”“虎伦”“蒿儿”“哈古勒”“霍勒”“霍令”虽用字不同,但与霍林河名称本音最为接近,其中“哈古勒”为字母化记音,其余为口语化记音。
就霍林河而言,正确发音与名称意义有密切关系,从下面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霍林河,义“茶饭河”之论,在网络时代流行甚广,而相关地区的地方文化读物也多持这一观点。但也有明确质疑“茶饭”论,确认霍林河的“霍林”指地势、地形,与“茶饭”毫无关系等等。
以“茶饭”之义理解时,蒙古语词写作(下图;原词及释义):
字母化发音近“蒿古剌”,义食物、饭食,构成吃饭,饭(餐)厅,做干粮等;蒙古语俗话有“吃饭过夜,喝茶待时”之语。日常交际中,字母化发音转变为口语化发音,“蒿古剌”就成为“蒿勒”,相应的“郝里”“哈老”“虎伦”“蒿儿”“霍勒”都是口语化记音的结果,只是用字不同而已。但进行严格的语音比较时,“蒿勒”应该发hool才较为准确。
单纯的“蒿古剌”到若干个口语化发音的词,其词语的意思是“食物、饭食”时,霍林河对应为“蒿古剌”,并释义为“茶饭河”是无可厚非的——事实却没这么简单!
蒙古语中还有一个与“食物、饭食”的“蒿古剌”关系密切的词(下图;原词及释义):
这个词的字母化发音近“蒿古赉”,(1)义人体器官的食道、食管;咽喉、嗓子。构词:食道、嗓子哑了、嘴馋(蒙汉语指称差别)、呛食(蒙汉语指称差别:食物进入气管)等;(2)音色、声音。构词:嗓音清脆、声音甜美、清嗓子等;(3)空洞狭长地带;(4)山间谷地,河流水道等。
两个词的密切关系在哪儿呢?(1)源于同一词根;(2)词义生发于同一形物;(3)词义后来迁移、引申、分野;(4)词义的确定以尾音区分,词根完全相同;(5)生活区域不同,存在词义空符号现象,如科尔沁地区方言中较少以“蒿古剌”指饭食,反而在口语中指“嗓子、喉咙”。
两个词的上述比较,基本可以看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缘于此,受方言影响而混同就在所难免;再则,如例“蒿古剌”和“蒿古赉”的发音,有长短音化的区别,这对区别词义至关重要,但汉语记音恰恰无法呈现这一特点,所以,由辽代始记载的“郝里”,元代的“哈老”,清代的“虎伦”“哈古勒”“霍勒”等,意义模糊化并不奇怪。
奇怪的是,依据什么得出“霍林河”义“茶饭河”的呢?
一是以传说之名,传播无法证实的所谓事实。那就是成吉思汗统兵至一条河岸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后来回忆起来,一时想不起这条河的名称,就说是那条“喝茶造饭”的河,结果成吉思汗的话不胫而走,成为河的名称“霍林河”云云;
二是清代康熙朝,下嫁科尔沁右翼中旗土谢图亲王白斯祜朗的皇太极第八女,后封永安长公主,于康熙三十一年的年卒,康熙为表达哀思,撰文追述姑母的生平,并于陵前立碑。据说碑文中有“察-哈古拉河北岸”之语,而蒙古文直接译述为“茶饭河”。
科右中旗地名资料以长公主碑文反证成吉思汗传说的真实性;而扎鲁特、霍林郭勒地方虽无该碑文为据,但茶饭河的叙述大同小异。
那么,这样的根据站得住脚么?
首先,辽代称“郝里河”就是霍林河的话,金代叫“鹤午河”,都是h音开头,可能受女真语影响有些变音,但多数研究者认定指霍林河。这一事实在时间上,从辽的建立至成吉思汗出生,相差两个半世纪,把成吉思汗做为传说故事的主人公,二百多年前的名称,二百多年后的人命名,这是开玩笑么?
其次,康熙朝碑文即使引用真实,辽至清康熙朝,已有六百年以上历史,金代都有变音存在,清代的满语是怎么确证为“茶饭河”的?虽然交代碑文是用满蒙汉三种文字撰写,但根据在哪里?
再其次,一个民族的名称文化,有他自己的特点,但以茶饭命名的山川河流的确没有见到,霍林河就一定要例外么?
中国地名文化辞典中收录有霍林河,明确说霍林为蒙古语——这是讨论该名称语义的基础。
有学者认为,古蒙古语中,“喉咙、嗓子”的起始音为“蒿古勒”,迁移、引申才指“食物”“食道”等,词义继续扩大后,指称的事物更加广泛起来,但基本肯定开始为一个词,写法一致;词义以长短音方式区分,这种区分方式在语法规范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所以,依据长短音及尾音进行规范,这才对词的写法从字母的使用上加以区分,使一个词(文字)变成了两个词(文字):食物为“蒿古剌”;食道、喉咙为“蒿古赉”。
这一认识在语言学上能够成立,历朝历代的汉语记音以及清代霍林河的蒙古语文字名称,意义的确定出现歧义是自然的事情。因此,茶饭河以外,各种解释不下五六种,其中茶饭河的影响最大。
茶饭河的释义近望文生义,不甚符合地名文化命名特征。霍林河——可能的名称意义是什么呢?
霍林河的蒙古语名称“霍林郭勒”,源于地形、地势。
霍林河上游生活的努图克人,清楚地了解霍林河源有三条河:(1)乌布日浑迪郭勒;(2)阿日浑迪郭勒;(3)霍来郭勒。“浑迪”这里指两山之间的谷地,与“霍来(霍林)”是同义词,都指山间谷地,形成水道的低洼地。乌布日阿日两条浑迪郭勒汇入霍来郭勒,人们便以主河道“霍来”称名。
因霍来(霍林)称名久远,有较大历史影响,西乌珠穆沁草原上生活的牧人们,对小溪小河,山沟谷地只用“浑迪”命名,而区分不同的浑迪时,在浑迪前添加定语——翻开西乌珠穆沁旗地图,无数个浑迪,说明了乌珠穆沁山地草原的地貌特征;那么,有没有称“霍来”的地方呢?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包德日根艾里,地处洮儿河东岸包德日根山下,包德日根山北,有一条东西向山谷,山谷间有条小河,小河称“希日浩来”。通辽奈曼旗有一个地方也称“沙日好来”,画家据此创作版画“沙日好来的牛”(下图-素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