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记忆
品味红色文化
阿尔山全称“哈伦?阿尔山”,系蒙古语,意为“温暖而圣洁的泉水”,因境内多温泉而得名。阿尔山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阿尔山县级市,现辖行政区域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是由蒙古汉、回、满等13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阿尔山市历史悠久。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就在阿尔山地区开始大规模地掠夺性采伐,以备战时所需。为防御苏联的军事威胁,日本关东军在阿尔山地区长期派驻有人的“驻屯队”。年,又在阿尔山地区组建了第师团,把这里作为兵源、物资的转运站和攻防阵地,修建了大量的军事、生活和交通设施,留下了花炮台阵地、五岔沟机场、南兴安隧道、碉堡、阿尔山火车站等诸多遗址遗迹。这些军事工事及相关设施,与侵华日军在中苏蒙边境地带修筑的其他16处要塞一道,构成了日军自喻为“东方马其诺防线”的要塞群,阿尔山要塞是其中唯一的中蒙边境要塞,现已成为日军侵华的铁证之一。
作为革命老区,阿尔山市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早在年,就有苏联共产党人、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人在这里宣传革命思想。“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撤销,由中共北满省委领导),阿尔山人民开始了反抗日寇蹂躏和掠夺的斗争。-年间,在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的影响下,阿尔山人民以自发的形式进行斗争。年起,在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三支队的领导下,阿尔山人民开始了武装抗日斗争,先后出现了白狼、五岔沟、明水河等抗日游击队,被纳入抗联第三路军第三支队开辟的嫩西游击区中。年8月,苏联红军向阿尔山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在中共北满省委的领导下,阿尔山人民采取搜集情报、破坏交通、切断通讯、袭击哨所等多种形式开展对敌斗争活动,有力配合了苏蒙红军的对日作战行动。年8月10日—年10月1日期间,阿尔山利用独特的温泉、丰富的森林、便捷的交通、有利的地势等优越条件,成为东北战场后方根据地之一,医院、内蒙古自治区党政军及后勤机关的重要活动地,为内蒙古以及整个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年10月1日-年6月,阿尔山先后经历了努图克、镇建制阶段,并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年设立旗县级经济开发区。在此期间,阿尔山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以实际行动探索着振兴之策、富强之路。
年,经国务院批准,阿尔山设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个县级行政区,从此掀开了飞速发展的新篇章。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内政发号文件,确认阿尔山市为革命老区。从此,阿尔山市享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赋予革命老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了这座北疆小城的发展建设步伐。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阿尔山时留下的深情嘱托和殷切期盼,更为阿尔山市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在各级领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