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源泉。乌兰浩特市第八中学努力提高教师队伍自身业务素养和理论水平,他们利用假期,组织老师们学习阅读《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一书。学习后,老师们纷纷撰写自己的体会文章,并把这些经验、心得用到教学中。
经典模式,这是高效的捷径
经典的教学模式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经典的教学模式具有示范引领的功能、经典的教学模式具有启发的功能。它能启发人们探索新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增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调节,使之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乌兰浩特市第八中学的“四层次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走的一条高效的教学路径。
乌市第八中学为转变个别教师的思想认识中的功利、短视、守旧、惰性等倾向,经常召开课堂评析会、新课标学习心得交流会、课堂教学改革动员会等等,让老师们了解到课堂效率低下的症结在于接受式学习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更不是给学生终生发展有良好影响的学习方式。老师们认识到应该彻底改掉“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这种短视的、功利的、陈旧的教法,从而真正做到“让学习这件事发生在学习者身上”。
为了让老师尽快更新理念,尽快进入教改角色,学校让老师们分期分批亲眼见识课改先锋学校的教学实况。先后派出多人次,赴山东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青岛市即墨二十八中、河北省天汇中学、成都武侯实验中学以及北京、广州、南京、上海、长春等地的名校参观学习。回来后进行评析、比较,力争汲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教育改革进行中,他们还与《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李炳亭多次联系求教,邀请他来校考察作报告,同来的昌乐二中语、数、英三位老师给本校老师上示范课,课后就课堂教学改革的多方面工作做了深入细致地交流。
经典模式的引领,让老师们感受到了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决心,也让老师们看清了自身理念上的差距、教法上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师为主导”是生本课堂的核心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师生的位置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过去传统课堂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探究的伙伴。
全校上下已经形成共识,不课改就等于在浪费学生的大好时光,不课改就等于对学生的一生不负责。在此基础上,学校明确要求,课改必须全员参与,全面推行,不搞“实验班”和“对比班”,彻底打消一些老师犹豫观望的态度。他们采取了比较稳妥的、人性化的策略步骤。首先请外地教师来校作示范课,组织教师看录像,让大家从中受到感染和启发,并激起课改的热情。然后由本校教学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上引路课和观摩课。这样的课,每个人一上就是一周,也就是说,在这一周里,讲课人无论教几个班、教多少节课都必须向全体老师开放。可以想象,一周之内的每一节课都开放,每一节课都有二三十人听课,这对老师来说确实是巨大的压力。但是,压力也是动力,全校所有学科、所有教师的课堂全部开放,随时接受本校及外校领导、老师甚至学生家长、社会群众的听课和评课。说到评课,学校的评课方式可谓独具特色。校长及主管教学的领导经常跟踪听课,并且每节课都要当着学生和听课老师及听课家长的面当场点评。点评时,唱赞歌少,提缺点多,提建议多。当着学生的面提老师的缺点,似乎不讲情面,但是对老师们尽快走上正确的课改之路却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现在,老师和学生也都已经习惯了这种评课方式。此外,校长和教导处还经常通过校园监控系统抽查听课,随时了解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对好的课堂通过校讯通进行及时表扬,对不足之处也及时指出并给予具体指导。
成功不会一蹴而就,好课是磨出来的。几年来,学校开展观摩课、引路课、过关课、展示课、推门课、每人一课、社会公开课等等,讲课人数达到多人次,平均每年多人次,听课人数达约多人次,平均每年多人次。
学生为主体,是生本课堂的根本
学生的学习行为,应当是学生自觉自愿的参与行为,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只有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学习了,他们才乐于通过付出努力来达到预定的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对经典模式进行尝试、比对、借鉴、扬弃后,学校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路。要强化预习环节,为课上的精讲和拓展延伸做好铺垫;要科学构建课堂学习小组,发挥学生间互相辅导帮助的作用;要创设展示的平台,以便学生交流所学、探讨质疑、碰撞观点,以便教师掌握学情并确定需要点拨、拓展、升华之处;要精心设计问题和练习,使课堂不但生动活泼而且扎扎实实。总结起来,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即:自主预习,合作交流,质疑探究,训练求实。“四层次生本课堂”是一个课堂架构,架构之内并不是一成不变。比如什么时机合作交流,交流多长时间,并不做具体的规定。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学会的就不要讲,而需要教师点拨、拔高、深化、拓展的地方就必须要讲。学校的“四层次生本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从自主预习到合作交流,质疑探究,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来源:兴安日报綦望编辑制作)
赞赏